
2月11日,航拍隆里古城蜈蚣街。 瞿宏伦 摄

2月11日,两位小演员在摆放“花脸龙”龙头,“花脸龙”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节庆活动时当地人都会聚集到一起舞龙庆祝,但舞龙者无论男女老少,皆画花脸,生、旦、末、净、丑皆有,故称为“花脸龙”。瞿宏伦 摄

2月11日,隆里古城内的孩童在家门口玩耍。 瞿宏伦 摄

2月11日,游客在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参观古城全貌模型。 瞿宏伦 摄

2月11日,游客在隆里古城选购草编龙头套。 瞿宏伦 摄

2月11日,航拍隆里守御千户所古建筑。 瞿宏伦 摄

2月11日,游客在隆里古城画花脸。 瞿宏伦 摄

2月11日,隆里古城龙标书院吸引游客。 瞿宏伦 摄

2月11日,当地居民和游客行走在隆里古城蜈蚣街。 瞿宏伦 摄

2月11日,小游客被隆里古城设置的元宵灯谜吸引。瞿宏伦 摄

2月11日,工作人员在整理一款“蛇龙”文创产品。隆里古城舞龙文化浓厚,精髓在于“舞”和“龙”,“龙”则是表演的载体,外形多样,有“蛇龙”“草把龙”等。其中,“蛇龙”尤为独特,当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创新,以“蛇龙”形象为蓝本,打造这款文创产品。 瞿宏伦 摄

2月11日,两位小演员画完花脸后在打卡墙前拍照。 瞿宏伦 摄

2月11日,隆里古城吸引游客。 瞿宏伦 摄

2月11日,隆里古城戏台的戏剧表演吸引游客观看。 瞿宏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