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普法网

普法网

普法网 > 律师入门 >

交通肇事逃逸罪如何认定

www.cxhssd.com 2024-09-24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条件:

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行为需要达到“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程度,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假如行为人没导致上述紧急后果而逃逸的,则不应认定该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仅能作为治安处罚的从重情节考虑。

行为人在逃逸时需要明知我们的行为致使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原因。假如行为人没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了解”或者“应当了解”,假如行为人“应当了解”我们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而装作不了解,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逃逸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一个要紧原因。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由于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类人总是在逃离现场后,非常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法,同意法律的处置。显然,这类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别,以保证准确适使用方法律,做到不枉不纵。当然,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需要准时向有关机关报案,同意法律处置,不然,假如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国内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非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含事后逃逸,重点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风险性,交通肇事后,虽准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Tags: 交通事故 交通肇事 交通肇事知识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 北京 北海 长春 长沙 成都 大连 东莞 大理 福建 福州 广东 广西 贵州 贵阳 广州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合肥 杭州 吉林 江苏 江西 昆明律师 辽宁 兰州 宁夏 南京 南宁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沈阳 苏州 深圳 天津 唐山 无锡 威海 武汉 厦门 西安 云南